隆成义记忆学:孩子间拉开差距的真正原因?

2025-07-16


后台有家长留言说:“同在一个班,课程一样、作业一样、老师也是一样的,为什么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差距就这么大呢?”

相信很多爸妈都有类似的疑问:同样的教室、同样的教材、同样的老师,甚至课后还一起报班、一块刷题,怎么一考试,差别就出来了?

其实很多时候,问题不在学校,而在家里。

我们太重视学校的教育了,却常常忽略了家庭教育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力量。

很多父母都是这样:生了孩子,就默认自己会当爸妈了,没想过要去系统地学学怎么养孩子、怎么教孩子。可事实上,父母这个角色,光靠本能是不够的。

两个起点差不多的孩子,遇到不同的家庭,结果往往天差地别。

一个愿意学习、愿意陪伴、愿意调整自己的父母,带出来的孩子,往往更有底气、更有方向;而一个只管吃穿、不管心理和习惯的家庭,孩子走得就会比较吃力。

所以与其焦虑孩子的差距,不如先问问自己:我有没有在陪他一起成长?


很多时候,家庭教育被忽略了,最直接的表现就是——父母之间的“信息差”和“行为差”。

什么叫“信息差”?其实就是爸妈对孩子成长了解多少。比如孩子的教育该怎么规划?关键阶段该注意什么?不同年龄的大脑发展特点是什么?怎么根据孩子的性格去引导?

这些不是靠经验就能懂的,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学习、去了解的。

如果父母连孩子处在哪个阶段、大脑在发生什么变化都不知道,那就很容易用错方法,甚至耽误了孩子的发展。


而另一个问题就是“行为差”,也就是父母能不能给孩子做个好榜样。

比如说,一边要求孩子少玩手机,另一边自己却抱着手机不放;嘴上喊着让孩子多读书,自己却从不看书也不学习。这样的反差,孩子看在眼里,心里早就有数了。

真正能影响孩子的,从来不是你说了什么,而是你做了什么。


当然,也确实有一些例外情况:有些父母几乎不管孩子学习,也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,但孩子偏偏很争气,成绩好、习惯也好。这种孩子,我们叫他“开窍早”或者“天赋型选手”,但说实话,这种例子真的不多。

大多数孩子,还是得靠父母一点一滴地陪、一点一滴地教、一点一滴地影响出来的。

父母有见识、有行动力,孩子就更容易走得稳、走得远。


相关阅读



阅读1
分享
写下您的评论吧